- · 纺织学报版面费是多少[06/01]
- · 《纺织学报》投稿方式[06/01]
- · 《纺织学报》期刊栏目设[06/01]
纺织咋进山东“十强”产业?这家企业利润率直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瑞华从原来1万件起订,到现在1件起订;从大批量流水线3日换产,到单件流智能吊挂实时排单。其他生产商接不了的高端品牌、高单价“小单”,瑞华可以做,订单附加值提高了150%。通
瑞华从原来1万件起订,到现在1件起订;从大批量流水线3日换产,到单件流智能吊挂实时排单。其他生产商接不了的高端品牌、高单价“小单”,瑞华可以做,订单附加值提高了150%。通过产销一体化,瑞华生产出来的服装直达用户,帮助品牌商解决了库存,企业订单量增加30%。
这个全新的名字,意味纺织进入了新材料时代。更透气、更舒适、更耐磨……层出不穷的新型纤维,让纺纱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创新驱动。
而要把纺织行业积累的工艺、技术、经验数字化、软件化,变成各种机理模型、工业APP,这需要海织云深入车间,做“一米宽一百米深”的深耕,做产业界从未有过的创新。
即发集团董事长陈玉兰去年退休,这位81岁女企业家,退休前还念念不忘要恢复昔日“上青天”的荣耀。目前,卡奥斯海织云已与即发集团达成合作协议,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即发打造全新的10万锭智能化纺纱工厂。
“纺织产业不是落后产业,是朝阳产业、时尚产业、民生产业。产业转型,是要赋予传统产业新的模式,踏准时代节拍,引导他们向绿色、时尚、科技发展。”山东正凯工业互联网事业部总监何胜军说。
智能化改造后,生产1万纱锭只用35人,比同行业平均水平减少了一半多。
瑞华曾经以大货代工为主,随着新冠疫情爆发,欧洲市场瘫痪,瑞华80%的订单丢了,做了20多年出口欧洲的贴牌生意做不下去了。
频繁的小批量生产,让山东正凯的生产线像动态调整的高速公路,在算法指挥下高效率排产、派单,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20多种纱线。如果有插单,业务员通过手机客户端查询工厂实时产能,管理层在手机上审批订单,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给客户排产。
2018年,山东正凯开始迈向数字化,现有200多种功能性差别化纱线,按配比不同衍生出至少五六百种不同品种的纱线,而采购的原料就有90多种;毛利率从11%提高到19%,行业平均毛利率在13%左右。
穿越周期,大浪淘沙。留下的,都是最具竞争力的物种。
记者 蔡宇丹
62岁的青岛瑞华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瑞华”)董事长程显玉,这位在服装行业干了37年的企业家,在本应退休的年龄发起一场数字化改造。
现在,山东正凯的纱线最少2公斤起订。这种小批量定制纱线,占到正凯产能的70%,订单式的大规模定制生产,让库存保持在最低幅度。
这个变化,来自于工业互联网对于传统纺织的改造。
突破自身基因限制,在新赛道上占据席位,引领整个物种的演化。山东“十强”产业的崛起,离不开传统制造的新传奇。
通过改造,山东正凯的生产能耗降低了10%;原来投100吨料出96吨产品,现在提高到97.5吨,良品率达99.7%,每年可减少残次纱线损失300万元。
在滨州,全球最大赤藓糖醇企业三元生物创始人聂在建,在山东滨印干了20多年,从物资紧俏的“布票时代”干到中国纺织产能全世界都用不了。他在转向功能糖这个新兴产业时,也没有放弃原有纺织业务,相反,正是靠着纺织业务“反哺”10年,最终迎来赤藓糖醇市场爆发。
曾经以“上(海)青(岛)天(津)”名冠天下的纺织城青岛,现在正成为山东纺织业最激进的实验场。
这是枣庄国棉六厂时代无法想象的事,也是“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”的时代无法做到的事——换上数字引擎的纺纱行业正在每一个细分市场深耕,赚取比规模化生产更高的利润。
工业数据和行业知识提炼出来的机理模型,正成为新一代“质检员”,与实时生产数据对比,及时发现工艺和质量问题。
山东正凯的母公司浙江正凯集团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。2011年,中国纺织行业陷入又一轮低谷,枣庄国棉六厂被浙江正凯集团重组,2015年更名为山东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。
2020年,中国纺纱产能1.1亿锭,整个纺织产业是一个5万亿大市场。在山东这个纺织大省,棉纺织占到全省纺织服装产业规模的60%;在枣庄,山东正凯所在的市中区,是当地纺织产业的聚集区。
程显玉更焦虑的是,现在,东南亚生产成本比中国便宜,怎么竞争?纺织行业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就业了,怎么把企业玩成高科技?
当年,从国棉一厂到八厂,青岛形成了一个印染、针织、西装等行业门类齐全的产业链。潮起潮落中,曾经的辉煌暗淡了,山东纺织工学院合并到青岛大学。当工业互联网浪潮来到时,经历了青岛纺织产业高光时刻的“创一代”怎能不心潮澎湃!
文章来源:《纺织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18/831.html